01:34
“砰”的一声巨响,地面如遭重锤敲击一般颤了一下,一枚增雨火箭弹冲天而起,呼啸着刺入夜空……
为改善土壤墒情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4月2日夜间,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3个增雨点共发射增雨火箭弹24枚。当夜,威海各地普降大雨,增雨效果明显。
今年3月份,威海全市月平均降水量为39.0毫米,较常年偏多81.2%,预计4月的全市平均降水量也将较常年偏多1~2成。但自3月下旬以来,威海的森林火险等级一度持续为五级,属极度危险。 4月2日到3日,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先后影响,威海迎来一次降雨过程。“借这次有利的天气形势,我们决定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威海市气象台副台长李旭杰说,“这次增雨的目的,主要就是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4月2日,小雨时断时续,一直达不到人工增雨所需的气象条件。李旭杰在台里坐了一天,一直盯着气象云图看,“雷达回波比较零散,说明气象条件比预期中差很多,预计能在夜间开展增雨作业,但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一直到了19点20分,李旭杰才向各组工作人员发出了到增雨点待命的指令。
李旭杰说:“威海全市有38个增雨点,但并非每个增雨点每次都要进行增雨作业。我们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前,根据天气形势来判断在哪个增雨点作业最有效,一次作业一般只会选三五个点。”
人工增雨作业车其实是辆后车厢安装了增雨火箭发射架的轻型货车,而增雨火箭也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1.6米长,直径约10厘米,重量更是只有8.3公斤。“弹头储存有碘化银催化剂,其余部分都是推进装置。这种增雨火箭弹一枚价值3000多元。”李旭杰介绍,若是垂直发射,它的飞行高度在8000到10000米之间,“因为我们发射时有仰角,它的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米左右。”
当晚,记者随“增雨部队”载着8枚火箭弹,来到位于威海高新区初村镇的增雨点,这里是一片远离大路和居民区的空旷地。车一停下,四名工作人员立即着手布置。根据威海市气象台传来的指令,他们通过罗盘确定了方位角,继而摇动发射架上的摇臂确定了仰角。“仰角60°,方位角270°,也就是正西方向。”工作人员解释,云层的厚度和高度决定了火箭弹发射的方位角和仰角,而由于云层不断移动,厚度也不断变化,每轮发射的方位角和仰角也不尽相同。
火箭弹被装上发射架前,工作人员要先用砂纸对弹身上的铜芯进行打磨。火箭弹发射是电子点火,铜芯就是发射架与火箭弹的接触点,当电压达到预定值后,火箭弹就会被引燃。随后,工作人员拖着电缆撤退到发射位置侧后方的30米开外,“发射时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必须跟人拉开30米的安全距离。”
连接好了点火装置,之后便是静候指令。小雨不大,但空气湿冷,除了人工增雨作业车上的灯光,周边漆黑一片,站在泥泞的野地里等待,实在无聊。“有时候指令马上就到,有时候要等好几个小时。”四名工作人员显然对此习以为常,“发射几轮,每轮发射几枚,都得是根据气象条件临时确定。所以说,别看这次只带了8枚弹,啥时候收工可真不好说。”
20时45分许,台里终于传来“准备发射”的指令,但工作人员并不着急,只是再次确认了一下点火装置是否正常。“还得申请空域批准,获批后才能发射。”工作人员解释,申请空域就是向飞行管制部门提出申请,通知民航、军航的飞机不可在这一时间段从作业点上空飞过。
20时55分,指令再次传来,发射!工作人员随即按下了点火器。不远处的发射架上,一枚火箭腾空而起的同时,后坐力作用在地面上发出巨大的撞击声,它发出刺耳的呼啸声刺向高空,尽管记者飞快地抬起了头,但也只看到一团火光在高空闪烁了一下。
“火箭弹飞行约1秒钟后,就自动喷洒碘化银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可吸附水汽颗粒,且数量庞大,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亿万水滴。”工作人员解释,火箭弹喷洒完催化剂后便启动自爆装置,将弹身炸分成两截,每截弹身均自带降落伞,可缓慢降落回地面,“降落回来的弹身就是废铁,无毒无害,老百姓捡到后自行处理即可。”
首轮发射只发射了一枚火箭弹,几分钟后,雨势骤然增大。“增雨效果不错,估计很快就会发射第二轮。”工作人员说。正如他所料,15分钟后,第二轮发射指令传来,这一次是连发三“箭”——每半分钟左右发射一枚火箭弹。
四枚火箭上天“借”雨,雨点变得又密又大,砸在车身上劈啪作响。既然雨势已大,第三轮的发射便不再急迫,一直延迟到22时才进行,且只发射了一枚火箭弹。记者向工作人员们告别,身着雨衣雨裤的他们挥了挥手,站在雨中继续等待新的指令。
据威海市水文局统计,4月2日12时至3日11时,威海全市平均降水34.6毫米。
【记者手记】
给人工增雨算笔账
人工增雨作业由气象局具体负责,但执行单位还有另一个称号——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有好几种,比如驾驶飞机、发射火箭、架高炮轰等,用以增雨、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预防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威海市气象台副台长李旭杰说,高科技让气象人有了跟老天爷“叫板”的本领。
威海境内无大江大河,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属严重缺水地区。尤其是2014年至2019年,威海连续6年干旱少雨,不得不大量依赖客水。引客水的成本很高,经过供水企业的净化处理后到达居民家中的成本是8.28元。居民家中每用一立方水,财政就得补贴近5元钱。
“水贵如油”,在威海并不夸张。也正因为如此,在威海实施人工增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从2015年至今,威海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共人工增雨作业82次,发射增雨火箭2300余枚,每颗火箭弹虽然价值高达3000元,但比起增加的降水,这些成本付出还是值得的。
此外,向天“借”水,可增加水库蓄水,改善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等级。自3月下旬以来,威海森林火险等级一度持续为五级,属极度危险。本次增雨作业正值清明假前,极大减轻了森林防火的压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郭梦晓 报道)
悦康药业:2024年半年度净利润约1.19亿元,同比下降42.75%
兴森科技:目前公司FCBGA封装基板项目已通过多家客户认证、交付数款样品订单,已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