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将至农事忙,肥城各地春耕备耕已陆续展开,处处涌动着万物复苏的生机。
春天也是中药材种植的最佳时期。近日,在肥城汶阳镇武新村,村民们正忙着种植丹参。放眼望去,一排排田垄整齐划一,大家分工明确,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道地药材种植是武新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大胆尝试,不仅让村里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还吸收了不少村民就近就业。
“以前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家庭,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既方便又稳定。”村民张红梅说。
据了解,丹参是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具备很强的补血作用,故而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美誉,市场前景良好。武新村共试种丹参10余亩,预计年产量25吨干货,产值达25万元以上。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近年来,肥城汶阳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产业发展区域特点,把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增添生态底色、加快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来抓,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产业兴旺之路。
在董庙村黄精种植基地,10余名村民正在种植黄精,翻地、培土、起垄、挖坑、下苗,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给田野带来了勃勃生机。这已经是董庙村种植黄精的第二年,村民们俨然已经成为黄精种植的“老手”。
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近年来,董庙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资源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壮大特色中药材种植,开出了老百姓致富“良方”。(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薛志颖 报道)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