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区累计减少证明材料7.5万余项
让市民告别“人在证途”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王业宏 孔彦力 报道
本报淄博讯 “现在办理业务越来越方便了,之前办个业务总是需要准备厚厚的一摞材料,现在很多证明材料不再需要我们提供,只需要一纸承诺书。”近日,山东金奕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经理王萍向记者分享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便捷感受。
前不久,眼看齐耀花园产权型人才公寓的报名、选房迫在眉睫,但企业的申请材料并未准备齐全,心急火燎的王萍找到了淄博市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项目管家团队。了解情况后,项目管家团队工作人员根据“提前介入、主动对接、超前服务”的原则,指导帮助企业逐项梳理申报材料,并根据无证明城市建设发布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核发办事指南,一并做好材料预审。
“我们通过实行告知承诺制,以一纸《商品房预售许可承诺书》完全替代原本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个部门共同盖章的建设工程投资证明、施工合同复印件、临时管理规约、前期物业合同、具结书等材料。”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建设工程科负责人段春晖说。
为深入推进“减证便民”、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对商品房预售许可这一高频事项进行梳理,通过告知承诺、部门核验的方式,实现免提交材料8项,提交材料由原来的16项精简为现在的8项,精简率达50%,截至目前已有83个建筑单体受益。
其实不仅是商品房预售许可,自2021年3月张店区“无证明城市”建设工作启动以来,该区先后于2021年4月和6月发布两批《证明事项免提交清单》,涉及行政审批、自然资源、交通、教体、卫健等领域39个部门单位及各镇办的633个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1139项证明材料实现免提交。其中,全区直接取消证明材料221项,占比达19.4%。
不仅如此,为巩固“无证明城市”建设取得实效,张店区还持续精简证明事项,梳理发布两批“零材料”事项清单,首批清单涉及行政审批领域69项事项,后拓展至全区15个部门199项事项。截至目前,张店区累计减少证明材料7.5万余项,惠及群众4.2万人次,大幅减轻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制度成本。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为民服务上做加法,在简化证明材料上做减法。最大限度地‘减证明、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扩面提标,让市民告别‘人在证途’。”张店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李辉说。
“新时代好少年”宋金泽——
焦裕禄精神的小小传承者
□本报记者 王佳声
本报通讯员 张猛
日前,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举办的2022年度“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举行,淄博市博山区第一中学宋金泽同学榜上有名。
博山区是优秀共产党员、人民好公仆——焦裕禄的故乡。在一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宋金泽来到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生活用品,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当年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场面。宋金泽被焦裕禄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事迹深深打动。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做一名讲述者和传承者,让更多的人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为更好地讲述焦裕禄故事,宋金泽在学习好功课之余,不断了解掌握焦裕禄事迹,苦练朗诵主持技能。2019年,不满10岁的他,主动向焦裕禄纪念馆递交申请,经过选拔后光荣地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每逢周末节假日,宋金泽都会来到纪念馆,为游客讲解焦裕禄故事。焦裕禄精神已深深刻入他的血脉,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时至今日,宋金泽担任义务讲解员已近三年,服务游客两万余名。
2021年,宋金泽被录用为山东省“同心向党”红领巾宣讲团团员,参加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官网主办的“全国青少年诵读党史故事活动”,荣获“优秀朗读者”称号。参加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国文明网、人民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你是我的英雄”网上讲故事活动,宋金泽讲述的心中英雄焦裕禄故事,凭借真情流露和动人讲解,经过层层选拔,从3000余部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项——优秀作品奖。
宋金泽不仅热衷宣传焦裕禄精神,平时还善于思考。在一次打乒乓球的过程中,看到满天飞、遍地跑的乒乓球,他就想,能不能发明一个“智能捡乒乓球机”呢?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机器人编程知识,虚心向老师请教,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改进,发明创造出“智能捡乒乓球机”。
在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上,宋金泽带着“智能捡乒乓球机”亮相。本次比赛全国共有5700余名选手参加,竞争异常激烈。宋金泽的作品凭借新颖的设计、独特的理念,经过多轮角逐,最终夺得技术发明创新赛项一等奖。
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宋金泽热衷各项公益活动,以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为荣。与同学组成“蚂蚁义工团”,打扫社区环境卫生;组织“假日小队”,开展“垃圾分类现状调查”;节约零用钱捐献给贫困山区的小朋友,助力乡村振兴。
桓台县数字赋能社区智慧化管理
智慧社区引领品质生活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潘益松 王浩同 报道
本报桓台讯 “消防站收到报警,我马上去查看情况。”日前,桓台县少海街道东岳国际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值班员李强发现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现异常,立刻赶往现场。经现场查看发现,是一名居民忘记关火煳了锅,触发了烟感报警器,值班人员的及时发现避免了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像这样的情况每月大约能遇到60多次,也正是因为安装了各类监控控制器,我们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李强告诉记者,“我们的监控是全小区、各楼层全覆盖,各个业主家都有烟感报警器,楼梯间、电梯间也都有。”
微型消防站的智能监控系统是东岳国际智慧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东岳国际社区有3000户9000多名居民,近年来,社区不断健全完善智慧平台,已具备信息采集、日常巡访、视频监控、应急指挥、统计分析等功能,依托智能门禁、车牌识别、人脸识别、智能烟感、智能消防站、智能防落水提醒、高空抛物监控等,实现了社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记者在智慧平台大屏幕上看到,一连串数据、一帧帧画面全面显示着辖区的实时情况:网格员在哪个点位,哪里的消防通道被占用,谁触碰了“电子围墙”,谁家有高空抛物情况……
“我们智慧社区建设工作以‘平安’‘便民’为目标,增强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小区以往存在的管理难题,助力平安社区建设,也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数。”东岳国际社区党委副书记耿瑞聪说。
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近年来,桓台县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为社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去年以来,桓台县大数据发展中心组成工作专班会同全县各部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目前,已有4个智慧社区列入2022年山东省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其中,兰香园社区和西苑社区创建省级基础型智慧社区试点,东岳国际社区和紫悦城社区创建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试点。
下一步,桓台县计划引进厦门专业团队,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水平,同时加强与通信公司在视频监控、周界报警、应急管理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全面深化各维度数据信息共享,开发利用社区数据,实现全社区范围内统一决策分析支持,建成全社区一体化的智慧社区应用体系。
听民声 汇民意 聚民智 解民忧
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办好群众心头事
□记者 杨淑栋
通讯员 程胜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5日,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辣椒、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长势喜人,合作社工作人员王广琼喜上眉梢:“反季蔬菜价格高,多亏了人大代表的帮扶,我们所有的果蔬都被预订了,不愁卖,大伙儿现在干活可带劲了。”
2022年11月,淄博市人大代表、中石化催化剂公司齐鲁分公司总经理张庆军与合作社签订了包销合同。合作社每天把最新鲜的蔬菜、水果送到企业,销路稳定,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作为人大代表,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张庆军告诉记者,2022年,周村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提升,组团对接惠农产业项目”的活动。周村区人大在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帮村联户工作中了解到,不少村里的惠农产业项目存在研发能力有限、产品销售困难等共性问题。为解决群众的心头难题,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在全区5个镇连续举行5场“人大代表助力品质民生提升,组团对接惠农产业项目”对接会,为人大代表惠农助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并在全区8家大型超市设立“人大代表惠农产品专柜”,56家代表企业针对49个农产品合作社的76种农产品签订了130余个购销协议,订购金额达460余万元。
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建好用好民情联络站、专业联络站,共驻共享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企业党建阵地、社区红色驿站等阵地资源,在每月“双联”代表日开展民情恳谈;结合全区推行的“支部建在网格、干部沉到一线”工作机制,党员代表积极参与网格内疫情防控、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已在基层一线收集意见建议650余条次;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调研、专项视察、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和代表小组活动,公开代表对外联系方式,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加强代表、选民、群众间互动交流。
周村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阚金智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主题实践活动,坚持多渠道联系群众,同时,加强代表履职能力建设,进一步推动周村区人大工作再上新台阶。
临淄区“3+6”蹚出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金点子锻造金钥匙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高大鹏 付兴林 报道
本报淄博讯 “咱这大棚的科技含量上来了,劳动量就能减少,也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来,而且将来每个棚还能给村集体带来每年8到10万元的收入。”1月4日,在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北羊村“千亩产业园”一期工程现场,看着拔地而起的9座高标准大棚,北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子泉满怀希望。
皇城镇是淄博市蔬菜产业重镇,虽然大棚种植历史悠久,但“棚老、人老、技术老”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亟待破题。“立足长远发展,我们计划对全镇3300余个老旧大棚进行高标准、智能化改造,‘千亩产业园’温室蔬菜大棚提升项目应运而生。”皇城镇党委书记路庆锋介绍,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棚均蔬菜产量也会提高20%,推动北羊村集体经济迈向千万元级。
在临淄区,像北羊村这样成功开辟致富新赛道的村不在少数。2022年,临淄区37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51亿元,较2021年增收2700万元,村均增收7.14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18个,占全区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的致富秘诀,就是“3+6”的村集体增收工作新模式。
“‘3’是体系,‘6’是办法。”临淄区副区长高晋介绍,“3”即“三级书记”抓增收,通过区级引领统揽,镇级全域统筹,村级组织落实,明确了增收工作谁来牵头;“6”则是龙头企业带动、土地托管、盘活闲置资产、特色种植养殖、物业租赁、项目带动等“6+N”的主要增收路径,解决村集体在增收方案上思路不广、门路不多的问题。
在“3+6”村集体增收工作新模式的引领下,一个个金点子正锻造出一把把金钥匙,开启增收致富的宝库大门: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凤凰镇大薄村改造老旧厂房,引入莲藕深加工项目,让村集体增收50万元;齐陵街道齐家终村利用建设用地,发展面食加工产业,年销售额200万元;利用项目带动,朱台镇陈营村联合茅台镇的酒厂,发展酱香酒高粱种植试验田,村民每人每股分红6000元;齐都镇东古村开办服装厂,合作开展衣帽加工业务,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解决了周边5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眼下,临淄区农村基层组织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项目建设遍地开花,各类资源要素转化为发展的资产和资本,村集体经济获得发展机遇。新模式实现新发展,新发展提出新目标。今年,临淄区将针对剩余的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下的151个村,逐村分析、精准施策,力争实现全部清零。
守护舌尖上的年味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沈象钦 报道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为了维护节日市场秩序和消费安全,让老百姓买得称心、吃得放心、用得舒心,近日,淄博市张店区市场监管局针对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年夜饭供餐单位等各食品经营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图为执法人员正在淄博万象汇家家悦超市进行监督检查。
淄博花灯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发布“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淄博花灯”实现文旅完美融合》成功入选。
近年来,淄博市致力于淄博花灯的传承与保护,建立传习所、打造花灯产业传承基地和花灯会博览园;同时,加强资金支持,采取门票补助和年度一次性补助相结合的形式,每年由政府安排300万至500万元专项资金,促进花灯产业进入良性运转状态。
淄博首个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成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4日,荣昌制药(淄博)有限公司、苏州玉森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山东中医药大学玉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三方战略合作签约,淄博市首个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建成。
研发平台运行后将深入开展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现代中药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等业界核心问题和前沿课题的研究,持续推进通利肠溶胶囊、苓仙降酸颗粒、柴葛口服液等一系列国家1.1类中药新药的成果转化。首个中药新药通利肠溶胶囊落户荣昌制药(淄博)有限公司,该产品目前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将填补淄博市在现代中药领域一类创新药的空白。
淄博齐惠保获评多层次医疗保障优秀案例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近日,“2022多层次医疗保障优秀案例”正式发布,淄博齐惠保荣获“保障先锋专项优秀案例”。
淄博齐惠保由淄博市医疗保障局指导,淄博银保监分局监督,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淄博中心支公司为主承保、十余家保险公司联合承保,水滴保为运营平台。2022年是淄博齐惠保推出的第三年,该年度参保人数超过143万,参保率达34%,累计保费1.75亿元,超过上一年保费总额,参保率连续三年位居山东省惠民保项目第一,全国前列。上线运行以来,有效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缓解了“看病贵”问题。
淄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
□记者 刘磊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3日,淄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揭牌仪式在淄博创新谷举行。
近年来,淄博市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作为推动城市转型跨越的战略性举措,持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2022年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知识产权工作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下一步,淄博市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审查优势,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把淄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成为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
淄博市人才创业大赛55名创业者获奖
□记者 杨淑栋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5日,“齐心共创·赢在鲁中”淄博市人才创业大赛颁奖仪式举行。大赛以“能转化、能落地”为方向,从比赛初期就组织全市经济园区、创业孵化中心、重点企业等单位与参赛项目进行多轮对接洽谈,目前已有17个项目确定落地或达成意向。
大赛首次将高层次科技人才、海外留学人员、大学生三个赛道进行统筹整合。自2022年11月9日启动以来,大赛通过国内外引才机构、科技转化平台、高校院所等渠道进行广泛发动对接,吸引了382名海内外创业者参加,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最终,55名选手获奖。
淄博经开区重点项目金融合作对接会召开
□记者 刘磊 通讯员 陈晓艳 报道
本报淄博讯 1月6日,淄博经开区重点项目金融合作对接会召开,5个项目完成金融赋能签约,与4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67.9亿元,与驻淄博金融机构达成融资意向128亿元。
2022年以来,淄博经开区围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三大产业,坚持“招建投”同步推进、招建一体、招投合一,目前医疗器械(一期)、国博等6个已开工园区,招商进驻率超90%,交付使用时将实现“建成即满园”。下一步,淄博经开区将进一步制定支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丰富各类金融业态,以金融赋能产业实现更大发展。
一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山东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记者 王佳声 通讯员 闫盛霆 报道
本报淄博讯 新年伊始,淄博锦川河富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农业产业化山东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该公司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河东村的黛青山上,是一家集软籽石榴研发育种、试验示范、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自2013年以来流转黛青山1500余亩废弃矿坑、荒山实施生态农业修复工程项目,现已建成北方规模大、品种全的“富硒软籽石榴科技示范园”,年产软籽石榴50多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