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2021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报告数据显示,从一季度城市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看,济南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1.852,平均时速为26.38公里,高峰拥堵延时指数最高。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分别是重庆和西安,北京排名第六,上海排名第八。
去年1月,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当时数据显示,济南高峰延时指数略有好转,从2019年的1.833降为2020年的1.818,连续两年次列全国第四。
城市交通拥堵需要正确看待,城市上班拥堵被视为“成长中的烦恼”。一方面,城市上班拥堵说明城市产业兴盛,人流大、车流大,这是城市吸引力强、人口密度大的表现,也是一个城市活力的“另类表达”;另一方面,城市上班高峰拥堵,也说明城市交通发展中还存在需要克服的障碍因素,需要在城市规划、道路建设、人口分布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记者观察,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现“盘桓”现象,很多人不理解,毕竟济南已经开通了三条地铁。今年3月26日,济南地铁2号线迎来初步运营,济南公共交通东西穿城用时跑入1小时内。“一横两纵”的H型网络运营格局初现,济南地铁进入“换乘时代”。
原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许云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济南已经建成通车三条地铁线路,但是地铁疏通地面交通的作用还需要等一段时间。具体来看,三条地铁中,1号地铁从郊区到西客站,疏通济南中心城区客流的作用有限。3号地铁比1号地铁深入市区,一头连着龙奥区块,一头连着济南东站,但客流也不是很多;真正对济南地面客流发挥作用的是2号线地铁,它和1号、3号线地铁形成H型交接,解决了济南中北部从西到东的疏通问题。但地铁对地面交通形成疏通,会有一个滞后期,真正发挥作用,得等到地铁成网之后。随着地铁线路的逐步开建,地铁对地面交通的疏通作用会日渐显现。
许云飞以自己的体验说,在三条地铁建成通车后,济南的拥堵问题已有所缓解,现在从西客站做公交BRT的乘客已有所减少,客流没有过去那样拥挤了。他认为,济南地上交通拥堵问题,根本还是因为出于保泉等顾虑,地铁修建行动较迟所致。虽然现在济南地铁规划建设赶得不慢,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记者观察,高峰行程延时指数从2019年的1.833降为2020年的1.818,再到今年一季度的1.852,看似有所“盘桓”反复,其实也属于正常现象。
刚刚过去的2020年,济南汽车消费市场依旧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济南交警支队车管所公开通报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济南新增机动车数量再创新高,达到了355042辆,新增汽车272578辆。相比2019年,多增加机动车4万余辆。另据众车网汽车行业数据监测显示,1月全国销量为2346820台,其中济南市销量为26443台。
济南市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拥有民用机动车313.9万辆,其中,民用汽车279.4万辆,增长8.1%。公交线路650条,比上年增加54条。”在这样的情况下,济南路网高峰行程延时指数与2019年一季度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并没有恶化趋势。
与此同时,济南近几年人口一直在增长。记者查阅《2019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济南年户籍人口增长11.45万人。《2020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未公布总人口数,但根据历年数据,济南每年人口增长一般在10万人以上。因此,济南交通拥堵较高并不难理解。
许云飞表示,在目前这个阶段,坐地铁不方便的还会继续坐公交,能够购车的群体还会继续购车,只有等地铁成网之后,人们真正感觉地铁出行更方便,才会减少自驾、公交、约车等出行方式。
缓解地面交通压力,除了大力修建地铁,许云飞建议要向管理要效益。济南的道路条件东西向和南北向基本都是笔直的,道路条件和很多城市相比并不差,但城市东西狭长,要抓住“东西向”主干道路,减少平面交叉,多建立交,济南的地面交通就会有大的改善。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