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旱时,记者进村采访,一位村支书说,他们村处于黄河灌渠的末端,不等上游浇完地,黄河水难以流进他们干旱的麦田里。“春灌前县乡开个会就好了,统一安排浇地用水,这样也不用我们眼巴巴地看着旱了的小麦等水来。”
麦收前,记者到一山区乡镇采访,问一位村支书镇里是否召开了三夏生产会议。这位村支书说,会是开了,讲得最多的是秸秆禁烧和森林防火,麦收夏种只是一带而过。
在土地承包到户以前,每个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各级要层层召开农业生产工作会议,部署耕种收以及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土地承包到户,各家干各家的,该种该收了,该浇水该打药了,不用上级催,农民为了自家的收入,都会各自干好。
时代在发展,农业生产进入机械化时代,年轻农民多选择外出务工。这一全新时期的重要表现之一,便是一个农户的农业生产,不再仅靠自家人完成,而是需要多位帮手来帮助完成:需要有人要开着机械来耕、种、收,甚至需要有人来为他们浇地、打药。这种情况下,在一个区域内需要组织农业机械统一、有计划地使用,农业生产才能顺利完成,而召开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是实现一个区域内农业机械协调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现在,有些地方建起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可以有组织地完成一定区域内的农机作业工作。但县乡党委政府不能把农业生产完全交给这类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应减轻,而应加强,这事关我们的粮食安全。
耕种收,地块有大小,道路有远近,机械在大块农田里作业,效率高出小地块很多,机手从经济利益考虑,当然愿意只在大块田间作业。以麦收为例,往往是一个农机户或社会化服务组织,在麦收前与一个村达成机械作业协议,可实际收获时,个别机手把大块麦田收完后开着机器走了,村里剩下的零星小地块收获就成了大问题。
旱了需要浇。可一些地方的浇地用水,是需要调配的,这些水包括黄河水、较大河流的河水、水库里的水。这些调配来的水,不应只是近水农田先得水,而应根据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有组织地合理使用。
涝了需要排。集中降雨过多时,农田的水进入地边小水沟,小水沟的水最终汇集到大沟渠、河流排走。水在最终汇集前,流经的一些沟渠、河段,有些是跨村、跨镇甚至跨县的,自家这片区域排水还是个问题,上游流来更多的水会加重涝灾,因排涝问题也会导致户与户、村与村之间发生矛盾。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大局上把涝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需要统一组织和安排。
以前农民家家有打麦场,现在各地很难再看到打麦场了。虽然有了烘干塔,在天气晴好时,更多的农民为了节省费用,还是喜欢晒粮。占用道路晒粮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现在村级道路和大多数主要农业生产路实现了硬化,在粮食收获前,组织相关部门,对一个区域内的道路进行规划,主要交通要道不能用来晒粮,乡村路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划定部分路段允许晒粮。这种组织,是跨部门的,开个会很有必要。
农业进入机械化时代,需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召开农业生产工作会议,提前做好部署,才能让农业生产更好更顺利地完成。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